“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
1964年春到1965年春,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在短短一年時間建成了一個全長83公里的大型跨流域供水工程——東深供水工程,從此解決了百萬香港同胞的飲水難題。
在這場人與自然的較量中,200多名廣工師生義無反顧用自己的汗水、淚水,乃至鮮血和生命,把青春歲月最重要的那篇論文,寫在了東深供水的偉大工程之上。
11月25日,廣工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情景史詩劇《青春印豐碑》通過學校美育思政課程結課成果匯報的方式與大家見面。200多名師生將東深供水工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廣工故事搬上了舞臺,叩響了崢嶸歲月里的歷史回響,在賡續紅色血脈中,再次凝聚起奮進力量,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一堂融合情感與價值的美育思政大課
時間回到1964年春,東深供水工程啟動,但多個工段技術人才奇缺,緊急關頭,廣東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前身)調整教學計劃,派出學生支援工程建設。情景史詩劇序章《時空變奏》的音樂響起,瞬間把觀眾帶回了那個櫛風沐雨的年代;《臨危受命》《工程交響》《風雨征程》《青春無悔》四大篇章,組成了一部大氣磅礴的情景史詩;隨著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廣工校友陳汝基的視角,觀眾“穿越”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身臨其境地感受著廣工學子投身祖國建設的豪情壯志與青春熱血。
整場演出將音樂、舞蹈、戲劇、詩歌、光影、阿卡貝拉等多種藝術融為一體,鮮活、真實地呈現了一個個歷史事件和人物群像,讓觀眾深深沉浸在那段崢嶸歲月的理想與責任之中,深切體會了東深工程的工匠精神、堅守精神、奉獻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





展示現場
廣東省首部由在校師生原創的大型情景史詩??;廣東省首次用舞臺劇的形式講述東深供水工程的歷史故事;廣東省高校首次以“時代楷?!本駛鞒袨橹黝}在校園展示——編劇成慧慧、總導演鄭萌用三個“首”字概括了《青春印豐碑》的創新性。劇目籌備與創作歷時7個多月,匯聚了學校舞蹈團、戲劇團、合唱團、交響管樂團、人聲樂團、語言藝術團等高水平藝術團的200多名師生共同參演。
“創演東深供水工程大型情景史詩劇,上好這堂融合情感與價值的美育思政大課,是學校2022年十件發展大事之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睂W校黨委書記胡欽太說:“東深供水工程建設中的廣工故事,是廣工人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最佳證明。這種精神將成為青年學子理想信念教育的永久教材,激勵廣工學子牢記‘國之大者’,勇擔時代使命,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跑出最好的成績?!?/p>
“今天的展示是一場難得的文化盛宴!在我內心引起了強烈共鳴,我為你們感到驕傲!”校長邱學青感謝師生們的精彩演繹,并表示:“你們生動刻畫了廣工學子不畏艱苦、為祖國水利工程發展寫下生動注腳的廣工精神,這將激勵一代代青年學子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我們應有的力量!”
劇目籌備以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花大力度、下大力氣支持課程創作,通識教育中心牽頭,各部門、單位鼎力支持,共同打造廣工人的精神家園,這既是學校探索文化育人體制機制、著力厚植愛國奮斗的紅色文化基因的生動實踐,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思想文化支撐。
“草臺班子”也能創造“奇跡”
1964年11月3日,一場“超級臺風”來襲,為了趕工期,一名叫羅家強的男同學,在沙嶺工段7米多高的閘墩施工時,在狂風暴雨中不慎跌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舞臺上,受傷的羅家強在青年陳汝基的背上發出了最后的聲音:“媽媽、媽媽”,就在趕往衛生院的途中,一個年輕的生命消逝了,一段名為青春奮斗的答卷卻永遠鐫刻在東深工程的“豐碑”上。
臺下,不少觀眾熱淚盈眶。廣工沒有相關藝術表演專業,要在短時間內把東深供水工程的宏大故事搬上舞臺,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同學們在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情況下,使整臺演出呈現了高質量的水準,他們展現出來的狀態、真實真切的表演和傾情的投入讓我贊嘆!”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省文聯副主席倪惠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燕敏等專家動情地說道。
一群“藝術白丁”,如何呈現一場高質量的演出?
“廣工的同學非常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執行導演、青年陳汝基扮演者、通識教育中心教師陳蕾說,整個訓練過程,來自各專業、各校區的同學們不僅要克服跨校區排練等困難,而且都是利用業余時間,課后、中午、晚上,常常顧不上吃飯;排練到深夜,甚至累了就睡在舞臺上?!懊垦萃暌粋€節目或者侯場時,臺下的孩子們趕作業的趕作業、復習的復習,還有一些建筑設計專業的同學現場畫圖……為了做好這件事情,同學們能克服所有困難!”


同學們在排練間隙學習



日常排練
語言藝術團指導老師曹鳳霞和韓亞楠見證了同學們短短幾月內的蛻變:“專業學生需要用幾年專業課去訓練的內容,我們要集中在幾個月內盡最大可能地完成?!睕]有基礎,只能苦練,“正常專業訓練一天兩到三練,我們的同學是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只要有時間就加練,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反復敲打、一個聲調一個聲調反復矯正、一個詞一句話精準把握?!钡桥_演出時同學們個個精氣神十足,用聲音向觀眾傳達廣工學子的驕傲和自豪??吹剿麄兊某砷L,老師們既感動又欣慰。
課程結課前一共經歷了三次形式審查,廣州歌舞劇院國家一級編導王中圣,廣東省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編導陳軍等參與審查的專家們評價:“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突破,每一次的舞臺都呈現了新的高度。了不起!”
一個“草臺班子”,創造了業界認可的演出“奇跡”。
用“東深速度”演繹“東深精神”
東深供水工程的工期只有短短一年,建設們者創造了“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奇跡,這就是“東深速度”。
半個多世紀后,廣工師生也踐行著“東深速度”。
從了解歷史、實地考察,到劇本創作、選定角色,再到排練、走臺,短短7個月的時間,他們以無比堅韌的意志和決心,感受著、演繹著、傳承著勇挑重擔、攻堅克難、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東深精神”。
這是一部全力以赴的群體創作:
當年參與東深工程建設的老校友們熱心積極,不厭其煩為劇組寫回憶錄、寫感想,翻實物、查資料,熱情參與每一場討論,提供了眾多一手素材,為劇目創作打下良好基礎。成慧慧熬好幾個夜看完百萬字材料,十幾天拿出劇本雛形,邊制作、邊創意、邊論證;鄭萌統籌全局,以“東深速度”組織創作團隊,出臺編導方案,設計藝術呈現方式,從表演形式到經費流水、服裝道具樣樣操心,不辭辛勞、不計付出全身心撲進劇組。廖工扮演者、通識教育中心唐譜剛老師,完成演出任務的同時還是劇組的后勤“管家”,任勞任怨為上百位演員提供后勤保障服務……


劇組人員交流討論
“沒有大家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就無法上好這堂美育思政大課、無法完成課程創作?!睂W校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孫恩樂說:“創作過程中,黨委宣傳部、后勤管理處、團委、檔案館等部門、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再大的困難也能逾越!”
這是一處文化傳承的精神家園:
排練中,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排練很苦很累,舞蹈團的同學膝蓋磨破了貼上藥貼繼續練,一批訓練服被汗水漚爛了又換新的訓練服。也曾有同學說堅持不了,但在不斷了解和學習前輩們的經歷后,大家常常一邊排練一邊感動落淚,當初想打退堂鼓的同學也都咬牙堅持了下來:“以廣工人的身份演繹廣工人的故事,何其有幸!”“學長學姐們堅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感染了我,激勵著我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篤定前行!”
在這里,師生通過舞臺,實現了歷史回響與現實啟迪的無縫對接。那段激情奮斗、頑強拼搏的青春歲月,不僅是當年那批建設者最溫暖、光輝的回憶,也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了滋養一代代廣工人接續奮斗的精神家園!
這是一曲繼往開來的時代歡歌:
“作為一名香港同胞,十分有幸能夠參與演出?!毕愀奂T士研究生黃丹媛說:“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攜手走進了新時代,我將常懷感恩之心,與祖國同心,與時代共進!”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偉藍圖已然繪出,廣東工業大學也擔起新的使命。恰風華正茂,奮斗正當時。廣工人必將以“青春之我”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